我的反省
来 洁
最近读了《曾国藩传》,写在这里作为我的一点读书心得。
曾国藩在14-22岁期间,刻苦攻读学业,久而未果。在他第六次失败之后,痛定思痛,冷静下来究根究底地反思原因,第一认为自己天资愚钝。第二是认为读书不得法,因为他的学习是受其父启蒙教学,走的自然也是他父亲的老路。为何曾国藩不如他人有天赋,但他的成就却能远远高于他人。从他小时候对学习的态度便能知一二,日复一日的教、学、读、背,让他有了比常人更扎实的基础。一旦找到症结改正自然融会贯通,这样的力量将是非常强大的,正如书中的总结: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,但一旦成功,就是大成功。后来他组建湘军采用“结硬寨、打呆仗”的思想基础很类似,把各个环节夯实,丝丝入扣,一步一个脚印,就是非常强大的。
第二是曾国藩在他30岁那一年,决心脱胎换骨,立志做“圣人”,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完美的人。他说:君子之立志也,有民胞物与之量,有内圣外王之业,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,不愧为天地之完人。如何做一名圣人,就好比脑海里有一座珠穆朗玛峰,不知道从哪一步开始才能登顶。而曾国藩就是从简单地记日记开始,每日反省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有懈怠,有敷衍甚至麻木,但是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,是因为他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后,能及时纠正,不断地失败不断地修正。他说:凡人做一事,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,首位不懈,不可见异思迁,做这样想那样,坐这山望那山。人而无恒,终身一无所成。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,他的品性、格局在逐渐发生变化,再望他,发现他已然站得越来越高。
第三是曾国藩的勇气。从书中介绍的来看,曾国藩是一个保守的人,但是在根本性问题上他毫不含糊,甚至比其他人有巨大的勇气。比如在清政府统治下,一个汉人拉建起一支湘军。以及在封建守旧的环境下,积极主动研究外情,创办安庆内军械所,改变了当时整个国家的走向。从文人转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,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简直是破次元,文官出生的曾国藩没有当过兵,对排兵布阵可谓毫无经验,更何况不仅是带兵,用人、筹饷、购军械、定制度等等完全是未知的领域。曾国藩的举动不仅会影响仕途,更是把身家性命及家族安危都交付了出去,但是他做事情一旦下定决心就绝不退却。如此断然决然的决心和勇气,让他获得了大成就。这样的人,怎么能不成功。
这本书是一个奋斗者的升级之路。在读这本书的当中,总能代入我自己的一些行为,我总结了以下几点:
1、改不改?比如在想到做一件事的起初往往很热血,但是会缺乏韧性。没有硬性要求的事情,容易半途而废。不管结果成功与否,我想终归得有一个结果。既然意识到了问题,那改不改?
2、学不学?很遗憾我的阅历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丰富、老道,吃老本的时期也早已过去。现有的知识已然不足以今后所需,在表达总结上常常词不达意,含糊不清;在专业知识领域不够深入,以致于写作分析,流于表面。年轻的时候学个广度,现在得有个深度,不然实在过于肤浅。包括今年参加的考试,着实让我翻了一次跟斗。一直以来在考试上我还是比较顺利的,但是后面想来会比较棘手了。反思这次的考试首先是战术的错误,没有选择对的网课老师,复习周期不完整;再是自以为是积累了一些的基础,轻视了题目的难度和深度;三是没有训练做题的速度,以致于后面的主观题白白空出了2大题。3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。这次的失利让我感觉比较郁闷,毕竟花了不少心力,对视力也有不少影响。那学不学?
3、敢不敢?萧山话中有个词叫“倒小”,就是人越活越大,但是行为却越小。做事情上我觉得自己有些固步自封,害怕犯错误、或者害怕被拒绝而不敢去做,敢想不敢做。比如有一项工作计划,我跟同事反复商量了多次,但是仅仅因为想象中的困难,搁置了很久。既然时间、条件基础都具备了,那敢不敢?
接下来一年,就从“改,学,敢”做起。
“人的一生,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:不能着急,也不可能懈怠。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,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,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。”以此话来勉励自己。
2025年是中财三十岁生日,她像一位老师,像一位朋友,在此祝她生日快乐,愿她凯歌而行,不以山海为远,乘势而上,不以日月为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