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何远志
重读自己入职中财生生资本以来每篇反省,如对镜自照,不掩丑美。
2016年年中,我写下了从事一级市场业务后的首篇反省。说是反省,更多是与联创陈总、金沙江潘总交流后的心得,一曰“投资是真金白银,尽调必实必深”,二曰“投资是沙海淘金,开拓必勤必思”。今天再读,他人的经验已然是自己的亲历,而且还会多想一层“何谓实与深?又何谓勤与思?如何才能知而行之?”
第二篇写于“狂看项目”周年际。当时,严总将市场部分为五个小组,要求每组每个月考察项目不得少于4个,必须写调研报告,作为部门负责人,我需要给每篇报告写回复意见。当时,我们努力获得了严总的肯定,但严总也指出了“谨防新秀墙”、“申请立项项目标准过于宽松”、“报告内容仍不够严谨”等问题。回想那段时候,虽然大家“不是在赶飞机,就是在赶飞机路上”,但每个坚持下来的同事都收获巨大,首次领教了“中财逼你成才”的内涵。
2017年7月,德尔收购义腾出现重大变故,我们经历了成功在望到前景堪忧的巨大心理落差,有感而发写下了“股权利益巨大,博弈之复杂,人心之叵测,事实更残酷”、“淘金不是捡漏与中彩,是我们生存之道”、“找到项目,看懂项目,只是皮相,要从表面文章看到事物本质,才是真正入行”。其中,我还重点谈了“看懂股权变更历程”的重要性。今日想来,那时我们才算有了那么一点“躬行之知”。
半年之后,能力最强的乙科夏兆良与樊友维双双离职,对我触动很大。我认真反思了“为什么有些事逼的出来;有些事逼不出来?”、“为什么有时逼很有效果;但有时逼就没有效果?”、“为什么有的人逼的出来,有的人逼不出来?”当时,洋洋洒洒写了不少,今天再看,根本就是我这个团队长自身格局的问题。“中财逼你成才”的根本目的是“成才”,而非部门之业绩,更不是个人意气;考核之奖罚,应以善意为本;工作出现问题后,团队长必要有与团队一起担责的担当与包容,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并留住一支优秀的团队。
2018年上半年,我们花了大量心血发起了东方网力“夹层项目”的申报,这是我们首次完整深度接触到“大股东与大机构双兜底,资金组合劣后,撬动大额优先配资”的复杂融资模式,深感“向下有保底收益,向上风险收益不封顶”的妙处,自认为找到“理想的盈利模式”,所以上会被否后,我虽在反省中提出“要以项目价值为本”、“轻模式,重实质”、“深挖行业,融入产业”,实际上心中仍有不甘。然而,不到两年,东方网力就因各种复杂的金融债务案件以及上市公司违规事项戴帽ST,实控人刘光所有股权转让给四川国信,股价从30元跌到3元。如果当时真投了这笔业务,什么上市公司大股东、实力机构双重兜底,全是一句空话。
年终反省中,主要写了《中财董事局[VI]第121号文》的学习心得。当时,我们正经历着“集团基金上会屡上屡否”的打击,团队情绪十分低落;而121号文就像迷雾中的一盏明灯,不仅让我们看到中财已有的厚实与优秀,更让我们看到了边总对资本事业的宏图,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——“只有不断提升自已的专业能力,才能跟上集团的步伐,最终迎来腾飞的机会。”
2019年年中,我反省了操作芯影科技等项目出现“不留余地”的问题,提醒自己“与企业谈投资意向、设计投资方案、做项目研究时,不妨留白三分。”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心得,让我们与标的企业接触方式有了重大变化,以前是“投资失败后就老死不相往来”,而现在是“生意不成仁义在”,既能持续跟踪项目发展,也拓展了自己的人脉圈。
年终反省是对“神雾事件”的有感而发。首次接触神雾,还是那年春节前,一位据说颇有来头的中间人找到我们,以“江湖救急,必有厚报”的姿态力邀我们去考察神雾总部,实地走访后,除了那些高大复杂的“神雾燃烧炉”外,印象最深刻就是“财务总监直言‘我自己投进去几十万元,都不知道何时能回本?’”再次聊起神雾,则是不久前与韩总一次交流,韩总告诉我:“国石投资曾有计划重仓神雾,因此专门做了一次调研,在商用卫星地图上逐一比对了神雾披露的重大PPP项目进程,发现多个重大项目,在卫星地图上居然近乎白地。然后,国石投资研究人员抽取了一些项目实地验看,发现基本与商用地图显示情况一致,于是果断清仓。果不其然,不久之后,神雾危机爆发,股价从37元降到现今的1.67元。”两相印证,我再次深感资本市场中这类“如水鬼找替身”项目的残酷真相,进而也意识到自己所谓的“快速成长的专业能力”委实浅薄!
2020年上半年,浙大友创柳总向我们推荐了永中软件,虽然项目申报未能通过,但柳总让我们领略了老牌机构强大的人脉关系、行业资源与路演能力,也让我们第一次深度理解了国产替代市场的逻辑与空间。所以全篇都在谈相关心得;如今回头看,国产替代确实有巨大空间,但也绝非如柳总描述的一马平川、前程似锦,其同样要遵循宏观经济、商业竞争的客观规律。
那年年终反省的开篇是“长跑过程中,最难受不是最后冲刺,而是极限来临之际。现在,我们一级市场团队就面临着这样的极限。从去年到今年,我们部门已经先后有十一个同事离职了!”我能理解他们离职的原因,我告诉所有留下同事:“我们很清楚自己的成长。正因为已经到了极限,所以我们必将很快挺过极限,进入通向成功的冲刺!”
2021年上半年,我第一次在反省中写了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“内卷”与“躺平”之间的思考,不是很记得清当时为何会写这个话题,似乎是整个团队士气都很低迷吧?
2021年年底,我们就迎来了第一次“突破极限”,我们先后完成零跑汽车与蜂巢能源两个项目的实投,总金额高达4个亿!在反省中,我兴奋的说“这种幸福感,就像苦恋了数年后,忽然就追到了心仪的女孩。”但兴奋之余,我也深感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急迫性。
2022年的两篇反省都有些散文化了,一篇写了“自己新冠感染后的健身心得”,另一篇则写了自己本命年的三点思考,其中有一点是“过犹不及,盛极必衰”, 二是电动汽车行业蓝海转红,三是又有三名骨干同事离职,而离职的重要原因居然是“有了拿得出手的业绩”。
2023年的半年度反省中,小结了零跑投后跟踪的三点心得:一是“谨防行业盛极而衰”,二是“经营向好叠加融资需求推动新股逆势而动”,三是“中创新航刻舟求剑”的反面教训。
年终反省中,我写了对罗胖年度演讲的感悟,普通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巨变,一是要学会蹲下,这是介于躺平与死撑之间第三状态;二是给自己设定一个临终状态,我理解其本质是降低预期,持续专注一个小领域,持续提升自己的抗风险力。当时,听下来觉得很有意义,但现在回头想,真的百年之巨变,微小领域就能不变吗?——说句实话,可能摆个路边摊,开个滴滴,送个外卖都会被机器人取代,应变之道唯有主动求变。
今年的半年反省,我写了跟踪零跑与蜂巢、研究无人零售行业、后经营项目调研等五点工作感悟。
反省之反省,最先想到的中财反省制度的精髓——无任何限制,自写自读,领导与同事都不作点评,让每人有一块诉说内心真实的自留地。假以时日,你会照见真实自我的心路历程。如我的反省,主要两条线,一条是各个阶段较为深刻的工作心得,另一条则是对“躺平与内卷”思考。前一条线,本质是我对事业进取,虽然其中也有挫败与迷茫,但根本上仍是渴望进取,后一条线看似自我激励,但实际却是自己内心已发生动摇,产生逃避的念头。真的,反省最忌就是为写而写,写给别人看。
反省之反省,接着想到的“格局”。纵读边总历年反省,清晰可见中财“实业为基,金融为水,资本群生”之事业蓝图逐步宏大的历程,与之相伴相生的边总自身格局的日益宏大,边总人格修养自喻的“心有神树”从枝繁叶茂到独木成林的过程。而我的反省中,则是反反复复纠结于技术性的思考、人云亦云的迷茫。看看前方,我的职业生涯也就还有十许年而已,未来十年,我该何去何从,才算能给这平凡的一生划上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?才能给中财这个温暖而厚实的集体一份像样的回报?——我给自己的回答是“安安心心,脚踏实地,精益求精,做一枚中财在一级市场的过河卒!”
以上文字,权为反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