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王 雷
今年上半年疫情反扑,国际局势复杂多变,现阶段对于投资行业来说,走到了一个新的岔路口。风停之后,底层逻辑重新修正的时候到了。修正什么呢?
一是心态。
对投资抱有乐观是应该的,每天挥刀500下,任何功夫都可能练就。但关键是,投资,是功夫么?
投资,虽然是有技术的:比如基于研究,通过滚动复盘过去10年或20年市场中每一个项目的发展走势和资金轮动,来做出未来判断;比如基于策略,通过对不同赛道、阶段、金额、区域等的权衡配置达到总体收益目标,等等。很多投资人也是辛苦的,很早就开始关注医药、半导体、消费,甘于坐冷板凳持续跟进的人也不是少数。
但是更关键的,投资可能本就不是一种天赋职业,仅仅是产业发展派生出来的服务业,剧烈波动在所难免、无可厚非。
对创业者应从电梯模式进入爬山模式,投资人从风口模式切换到保姆模式的观点完全认同。曾经,说起风险投资好像是逼格很高的样子,拿着高薪、坐着沙发,完全没有保姆在家说话的样子。金融大舞台,产业是主人。
二是模式。
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新经济浪潮中,美元基金看似是一股当仁不让的主流。在国内一级市场,相较于人民币基金,美元基金也长期占据着绝对话语权,美元基金操盘手多是留洋背景、金融出身等。美元基金是穿越周期的“时间朋友”,所谓不做美元基金上不了一级市场的主桌等等……眼看着隔壁酒店大堂LP大会上大佬的演讲词,年年大幅度切换,这不太像是百年老店该有的姿态。
当模式创新被证伪、技术创新为根本后,硬科技成为所有行业背后的大逻辑,美元投资人开始焦虑了。此次中概股的激烈起伏,进一步加剧了美元基金原有模式的不确定性。
到底能不能用钱来加速企业的价值的提升呢?或者,在什么条件下,钱才可以加速企业价值的提升呢?我一直想问这个问题,但少有人给我讲解通透,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发财。以稀缺资源配置者的上位者姿态,找到自己“判断”出来的企业,说给你钱你发展吧,就可以发展了吗?这种认知到底来自哪里?我想大概率是来自互联网领域中对“用钱换规模、用规模换垄断、用垄断再换钱”的模式中毒。
竞争格局的巨大变化正在进行时。风险投资的乾坤未定,你我皆是黑马。所有的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无限的机遇。面对外部现实和诸多风险,我们惟有孜孜不倦,匍匐前行。